痛快游-全国5A景区吃喝玩乐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服务联系电话150-5716-9677

首页  >  景区资讯  >  从“秋晒”到“晒秋”《篁岭晒秋》连环画来啦!
今日推荐

从“秋晒”到“晒秋”《篁岭晒秋》连环画来啦!

文章摘要 晒秋是一种古老的、日渐为人淡忘的生产生活方式。受特殊地理环境局限的篁岭,却使得晒秋这一农俗景观一直延续下来。 从“秋晒”到“晒秋”,从平凡到惊艳,篁岭将晒秋符号化,挖掘了地域特色,晒出了“诗与乡愁”,文创了“篁岭模式”,让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

晒秋是一种古老的、日渐为人淡忘的生产生活方式。受特殊地理环境局限的篁岭,却使得晒秋这一农俗景观一直延续下来。


从“秋晒”到“晒秋”,从平凡到惊艳,篁岭将晒秋符号化,挖掘了地域特色,晒出了“诗与乡愁”,文创了“篁岭模式”,让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篁岭晒秋连环画


1.晒秋是中国农耕文明史的一个小小符号,是秋收冬藏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晒秋的“秋”字,并非是秋天的意思,是以“丰收之秋”借代“农作物”。



2.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年代,先民们发现:经太阳暴晒后的农作物,比没晒的要不易霉烂,晒干果实的水份,能延长储存时间。



3.于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多出“晒秋”这一小环节。

作物有了收获,在储藏之前都要晒秋。这一生产方式慢慢地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世代相传。



4.晒秋流程:从农作物收获之后算起,先是做些简单加工,有的需要剥皮去壳,有的清洗除泥,有的切片或切丝,有的还需要下锅蒸熟,然后均匀地平铺到晒盘或晒垫里,在太阳光下暴晒至干透。



5.为了干得均匀,一天需要拨晒三、五次,有的晒一天就可以进仓储藏,有的两、三天或三到五天,有的更长,如带坚壳的山茶籽,得晒一周以上。



6.作物晒干后就可以储藏。在进仓之前还需要质量筛选,剔除杂质,或风车扬尘,或米筛筛选,或颠盘去糟。



7.后来,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又发现用日晒夜露的方法还可酿造出独特的美味,如黄豆晒豆豉,米饭晒酱馃,蒸熟的果蔬晒果脯等等。



8.阳光有杀菌除虫的功效。古时候人们也很爱清洁卫生,就习惯在每个节日里洗洗晒晒。

农历六月初六正当盛夏,一年中阳光最猛的日子,渐渐地古人有在这天暴晒衣服、物件、书卷的习俗。据说农历六月初六当天晒过的衣服不生虫,民间称之为“洗晒节”。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这是对婺源山多地少的概括。

耕种的田地有限,可晒秋的平地则更少。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脑洞大开,晒秋从平地拓展到空中,把二楼向阳一面建成全敝开的大窗台,并在房顶上水平架起栏杆,然后摆上圆竹匾晒秋。



10.山里人家的粮仓一般选在楼上,楼上晒秋省力又省事。

日出,把晒盘推到太阳底下;日落,又把晒盘拉回楼内。既省去反复上下楼搬运的功夫,又避免了鸡鸭偷食和孩童玩耍。



11.在婺源、古徽州其它县及山村的民房都会在二楼向阳面的房顶上建晒栏,这成为徽派建筑风格之一。



12.地里喜丰收,楼上晒秋忙。千百年来,婺源的人们一直过着朝晒暮收的田园生活。

春晒竹笋、山蕨,夏晒茄干、果蔬,秋晒稻谷、辣椒,冬晒腊肉、乡俗,四时晾晒不同的农作物,房顶上晒秋成了一道靓丽的农俗景观。



13.隐于海拔500米山腰的篁岭村,村基陡峻,古村似梯重重楼,层层晒秋叠起,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与粉墙黛瓦相辉映,绘就一幅世界独一无二的农俗景观——篁岭晒秋。

2014年国庆节,晒秋大妈别出心裁,用辣椒、稻谷拼出“五星红旗”图案,晒出了乡土中国自信的美学符号,让篁岭晒秋一夜成名。



14.一时间,篁岭晒秋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2014年,“篁岭晒秋”这一农俗景观被文化部授予“最美中国符号”之称号。



15.然而,在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砖木结构的晒楼变成了水泥平顶房,晒秋这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日渐消失。



16.为了留住乡愁,发掘、弘扬晒秋农耕文化,2015年农历六月六,篁岭以同“晒”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洗晒节为文化背景,举办了首届篁岭晒秋节,以节庆的形式弘扬晒秋习俗文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2018年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后,晒秋节迅速上升为庆丰收的品牌节庆活动。



17.经过篁岭人的不懈努力,2020年,婺源晒秋习俗被列入《上饶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篁岭晒秋”除了肉眼可见的晒秋农俗景观,更包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徽州文化、乡愁情感甚至中国符号文化在内。

从几近消亡的农俗景观到“最美中国符号”的发展,如今的“篁岭晒秋”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张耀眼的旅游名片、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



上一篇:篁岭登上抖音首期旅行热榜,全民晒秋火热进行中 下一篇:庐山天下悠:庐山博物馆举办社科普及宣传活动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
优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