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游-全国5A景区吃喝玩乐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服务联系电话150-5716-9677

首页  >  景区资讯  >  非遗江西 | 婺源徽剧:徽韵寄声腔
今日推荐

非遗江西 | 婺源徽剧:徽韵寄声腔

文章摘要        徽剧形成于明。清乾隆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调合流而诞生京剧。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

       徽剧形成于明。清乾隆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调合流而诞生京剧。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

 

 

        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在戏曲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徽剧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它吸收了明代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剧种精华并形成自己特色。伴随徽商走南闯北的足迹,徽剧艺术也被带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京剧就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另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受过它的影响。徽剧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昆腔的分支)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青阳腔和徽戏为主(徽剧不等于徽戏),可谓“高、昆、乱”俱全。婺源徽剧,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徽剧的演变过程,大概为三个阶段:一为徽州腔、青阳腔阶段;二为四平腔、昆弋腔阶段;三为徽戏阶段。

1.徽州腔、青阳腔阶段

       明代嘉靖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弋阳腔传入徽州、池州一带,与当地的语音、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和青阳腔(也就是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原为弋阳腔支派,后受昆腔影响)等。徽州腔和青阳腔两种声腔比较接近,它们都继承了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以及一向无曲谱,没有管弦伴奏而只有打击乐、用人声帮腔的特点。后来青阳腔艺人为了使传奇剧本通俗易懂并能充分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创造了一种“滚调”,深受群众的欢迎。到了明万历时期,受到了“天下时尚徽池调”的赞誉,从而风靡全国各地。

 

 

2.四平腔、昆弋腔阶段

       明万历以后,昆曲传入徽州,徽州腔在其影响下,开始采用笛子伴奏,取消了人声帮腔的方式,音乐旋律和节奏等都接近了昆曲,而有了“柔和平稳”的特点,声腔逐渐演变成了四平腔。后来,四平腔又吸收了青阳腔和民歌的音乐养分,更加华丽、优美,且擅长表现载歌载舞的节目和片段。因四平腔已融合了徽州腔、青阳腔和昆曲的新声腔,所以称之为“昆弋腔”,基本属于“南曲”系统。

 

 

3.徽戏阶段

       昆弋腔与同传入的西秦腔相互影响,在安徽桐城、石棣(今石台)一带,先后形成了吹腔、拨子、二黄等新腔。清代乾隆年间,安庆的徽班到扬州演出,获得很高声誉。此时期的徽班,对其他剧种的东西兼收并蓄,除演徽戏外,还时常兼演昆曲和一些花腔小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相继进京,即所谓“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陈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形成徽戏。大约经过了50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逐渐形成京剧而流行全国。徽剧在京城形成京剧后,其艺术则日趋衰落了。对徽剧这濒于失传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挖掘、抢救和继承的工作,正式定名为“徽剧”。

 

 

声腔特点

       徽剧的声腔是以弋阳腔为底子,不断吸收各种外来优秀戏曲艺术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徽腔显著的特点是,在曲词中增加大量的滚唱,连唱带诵,节奏鲜明。后来又融合昆曲的因素,形成四平腔(徽州高腔),而后演变成昆弋腔。昆弋腔在伴奏上取消了锣鼓和人声帮腔,改用笛子或唢呐伴奏,使曲调更加优美、华丽和细腻。还用小锣、小鼓配合动作,很适合载歌载舞的场面。吹腔用笛子、海笛(小唢呐)、大唢呐伴奏,委婉柔和。拨子高亢、激越、悲苍,是徽剧各种声腔中最具有完整板式结构的声腔。加上青阳腔、二黄、徽调西皮及花腔小调等,使徽剧声腔成为表现力丰富、别具特色的完整体系。徽剧的表演艺术多姿多彩,其特点是排场宏丽,武技高超,风格朴实。徽剧高度重视表演的动作性,这些动作具有写意性,以十分简练的态势,对人物进行刻画、塑造,对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传达出内涵丰富的意蕴。

 

万年台和草台

        徽剧的传统演出场所主要有万年台和草台两种。万年台是指各地在祠堂或在城乡以固定形式搭建保存的舞台(如镇头镇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的阳春古戏台、江湾镇萧江祠堂对面的江湾古戏台等)。草台是指各地为戏班剧团演出临时搭建的舞台,多搭建在祠堂或村头田间,因条件简陋,随建随拆,故称草台。

 

 

婺源徽剧传统剧目

        婺源徽班所演的剧目极为丰富,据说有1000多出。从现存的剧本中可以看到,自清光绪元年至光绪末年,徽班剧目多以徽昆为主。从剧本内容上看,婺源是朱熹故里,儒家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因此反映忠义节气的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故事的剧目占有很大比例。婺源徽剧的角色体制,光绪年间的洪福林徽昆班称主角“九个头”,即大花、二花、三花、副、末、外、旦、彩旦、小生。还有老旦、贴旦、文武老生等行当。场面人员五个:一个打鼓,两个打大锣(一正一副),另两人搞内外杂。还有三个管衣箱,称“三箱五场”。皆兼帮腔。清末的徽班盛演目连戏,有的夜唱目连,日演平台(徽戏)。平台多演徽昆戏,后来才有板子腔。

 

 

 

 

 

婺源徽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1.江裕民 男 传统戏剧·徽剧

 

 

        江裕民,男,汉族, 1944年生,江西婺源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江裕民1957年随启蒙老师蒋荫庭学习大花,1959、1960年先后向老艺人崔月楼、汪新丁学习徽剧剧目,后成为婺源县徽剧团业务团长、团长和主要演员。江裕民的表演功底深厚扎实,较为熟悉婺源徽剧,代表作有《长城砺剑》等。

2.江湘璈 男 传统戏剧·徽剧

 

 

        江湘璈,男,汉族, 1943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婺源徽剧团乐师。江湘璈1956年参加婺源徽剧团,1958年跟随陈攀华学习乐器演奏,逐渐熟悉了婺源徽剧音乐及乐器演奏技法,成为该剧团主要乐师。江湘璈从艺数十年,不仅继承、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徽剧曲谱、曲牌,还从事徽剧音乐创作,由他担任作曲的《风雨路上》参加上饶地区文艺汇演,获创作一等奖。


上一篇:江西婺源:树是鸟故乡靛冠噪鹛在树上嬉戏 下一篇:庐山天下悠:庐山气象局人工增雨助力庐山景区森林防火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
优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