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游-全国5A景区吃喝玩乐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服务联系电话150-5716-9677

首页  >  景区资讯  >  庐山味道:庐山红色故事——走进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今日推荐

庐山味道:庐山红色故事——走进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文章摘要         在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张照片,许多人看到它,不禁要问:“坐在周总理旁边的这位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照片,了解历史。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8月16日。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结束当天,中共领导和工作人员...

        在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张照片,许多人看到它,不禁要问:“坐在周总理旁边的这位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照片,了解历史。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8月16日。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结束当天,中共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庐山人民剧院(现庐山会议旧址)门口拍照合影,照片正中坐着的不是毛泽东同志,而是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散会后,毛泽东同志由于休息先行离开了会场。周总理拉着邵式平同志的手说:“今天,我们到江西做客,你是东道主,又是我们的“邵大哥”,这个位子你必须坐。”在周恩来总理再三谦让下,邵式平同志就以江西东道主的身份坐在中间的位子上拍了这张照片。

      1959年8月中央在庐山开会的时候,毛泽东看到邵式平坐在会场上,便风趣地说:“阎王”开会,不怕大肚汉,大家可以放心地开会咯。为什么毛主席称邵式平“阎王”?周总理称邵式平为“邵大哥”呢?这还得从他干革命工作说起。
      邵式平(1900.1.27-1965.3.24),江西弋阳人,192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参加革命工作,参加了长征。是我党我军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是弋(弋阳)横(横峰)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也是闽赣苏区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当选主席(后改称省长),深受江西人民的敬重与爱戴。1965年3月24日因病逝世。
      称邵式平为“邵大哥”是因为他参加革命早、资历老,在中国革命早期就担任党内、军内和工农政府的高级职务。而提起他的革命生涯,最让后人难忘的是他与方志敏在革命战争时期从事的农民革命运动。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他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他们发起成立了“弋阳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组织学生查禁日货,邵式平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两人的名字同时传遍全城。在1927年,他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或“上有朱毛,下有方邵”。“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世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是赣东北的一首革命民谚《打土豪为人民》,表达了江西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大革命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弋横农民武装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
      1930年7月,赣东北红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他和方志敏与军长周建屏等一道率领这支劲旅驰骋于闽浙皖赣数省,真像“阎王”一般,威慑顽敌,建立赫赫战功,为创建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所赞扬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
      而他的革命挚友,方志敏同志,1935年1月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分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上有朱毛,下有方邵,非方则邵”,这些当年流传于赣东北根据地的民谚,生动地概括了邵式平作为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创始人之一的历史功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化名“余艳王”回到家乡江西弋阳,坚持革命斗争,逐步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艳王”,后来由于谐音,慢慢地叫成“阎王”。在一次农民游击战斗中,游击队抓获了一批敌人俘虏,一名游击员说:“把他们押到‘艳王’那里去。”由于口音的关系,俘虏们听成了“把他们押到‘阎王’那里去”,吓得连忙跪在地上求饶。战士们见状笑得前仰后合。后来,俘虏们真的见到了“阎王”,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就被“阎王”释放了。经被释放俘虏们的“宣传 ”,邵式平这个“阎王”的绰号很快传播开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他幽默地说:“人家都说我长得不好看,又黑又粗,我心里不服气,余者,我也;艳者,美也;我是美中之王,哈哈”。解放后,他到一些老区蹲点,检查工作,一些上年纪的老表还边递过一袋烟,边亲切地叫一声“阎王同志”,他听了很舒服,很受用。
      毛泽东同志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不仅仅是开玩笑,也是对江西工作的称赞。邵式平特别讲究实事求是,在1958年大跃进、大放卫星时,不盲目跟风,而是脚踏实地抓工农业生产,使江西的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一些省份,周总理曾几次找“邵大哥”求援,紧急调拨粮食支援困难省份。江西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相比并不贫困、落后,还有“富农”的称赞。
      在革命年代,邵式平是周总理眼中的“邵大哥”,是毛主席口中的“邵阎王”,在国家建设年代,对于江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时江西高等教育薄弱,高等院校稀缺等问题,邵式平省长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在庐山会议旧址一楼展厅里,陈列展出了一封写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祝贺信,1961年7月30日,江西共大建校三周年前夕,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毛泽东同志得知此事,亲自写了这封祝贺信。在这封热情洋溢的信里,毛泽东说:“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当时江西省委根据毛主席关于半工半学教育思想,以抗大为榜样,以垦殖场为基础创办的学校,在当时被称为“新型的大学”,它的办学宗旨就是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大学人才。学生大多是工人、农民。根据当时我国国情,为解决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掌握技术有困难这一问题,1958年8月1日,江西共大应运而生。学校总部设在南昌附近西山梅岭脚下,并且在井冈山、庐山等24个地方设立分校,江西共大的办学成就,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1961年周总理在庐山开完会后亲临庐山分校视察,并与师生代表亲切交谈。在共大总校,周恩来还应邵式平省长之请用毛笔书写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八字校名。

      在江西共大的办学历程中,邵式平为之做出突出贡献。对于江西共大事业的发展,他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校方针以及他的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当代教育体制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也有启示意义。对于办校的初衷,邵式平曾说:“我曾上过苏联劳动大学,学生边念书边劳动,拿劳动养活自己,养育学校,我看江西可以办劳动大学,我们的学校将自给自足,这所新型的大学是面向学历较低的工人、农民的新式学校,这对发展江西的经济有好处。”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基础,学生多数是贫苦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实行半工半读。当时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指出:“江西共大的全体学生中,工人农民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几,这与我们国家的社会阶级状况相适应,我们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方针,如果教出的学生都不劳动,文化就会没有根。”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历时22年,为国家培养了22万余名建设人才,并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经验。1978年,江西共大总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共大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晚年邵式平被病魔缠身,可他依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江西共大的发展。1965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不仅询问江西共大的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设想,还不忘把鼓励性的话语赠给江西共大的校领导,希望他们更好地将江西共大发展下去。邵式平生前,对于江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时江西高等教育薄弱,高等院校稀缺等问题,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在创立新校、制定办学方针、组建干部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制定教学计划、建设生产基地、解决办校困难等各个方面,都对江西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一篇:上饶市马家柚产业协会招募首批会员 下一篇:冬季“嘉游赣”,半价“游三清”!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
优惠多多!